
東方人社會雖腋臭體質較少,但總聞之色變,令當事人尷尬無比。腋臭原因為何?一般而言,汗腺有兩種,一種是外分泌腺又名小汗腺分布于全身,分泌99%的水分和0.5%的鹽分。另一種為頂漿腺又名大汗腺坐落皮膚真皮層,開口于毛根部,只分布在腋下或陰部和眉毛,會分泌較濃稠之液體,含有油脂、蛋白質及鐵分。再經由腋下上的細菌分解分泌汗,形成惡臭。
除了汗腺分泌因素外,遺傳和錯誤的生活習慣也是人為什么會得腋臭的原因,如果父母雙方有腋臭,則孩子有腋臭的機率很大;個人衛生與身體的氣味也有密切關系,不良生活衛生習慣往往導致腋臭。


1.家族史:祖輩包括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父母、兄弟姐妹及姑、姨、婊兄弟姐妹是否有狐臭病史,是否有身體異味。
2.病癥:觀察耳耵(耳屎)是否屬(糖耳油、類似中耳炎)濕性粘糊性,也有少數輕度患者成粉沫樣。
3.氣味:用干凈味手帕和紙張用力擦抹腋毛部位,鑒別味道,動動發熱后最佳。
4.色素:觀察所穿內衣胳肢窩部位是否發黃變色。
5.腋毛:腋毛部是否可見異常油膩物或伴有比汗液粘黏的液體,是否毛發霉變分泌物粘連。


患有腋臭的人腋窩處散發的氣味給人一種很不愉快的感覺,常使周圍的人避而遠之,影響其社交活動,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煩惱。不僅如此,腋臭還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問題。
腋臭的發病對于自身的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影響,從外部也看不出什么。但是會讓朋友遠離你,甚至會讓你失去友情、愛情、事業等等,使患有腋臭的患者越來越孤僻,長期下去會造成患者的性格發生變化,出現心理障礙、憂郁癥、自殺等等傾向。而且腋臭長期不能治愈,還會遺傳給下一代,害己不淺。
腋臭在患者看起來是一種比較頑固的疾病,該病難以治愈是大家都公認的,其久治不愈的問題根源就在容易復發性上,常常使很多的腋臭患者感到非常頭痛,不僅肉體不斷遭受折磨,精神上打擊也是日益劇增。臨床上一般把通過治療好后的腋臭重新復發的癥狀就叫復發性腋臭。
由于現代環境改變,食物污染,壓力過大等等各個方面的原因不斷的刺激和導致不同患者不同程度的發病。另外,更大一部分人接受傳統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方法,讓腋臭始終未走出"用藥好轉、停治復發"的怪圈,最終導致其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現象。

1、初次治療不徹底:這是腋臭復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僅如此,由于治療不徹底,致病因長期潛伏在體內,造成深層次的內部侵染,一旦發病,就會是爆發式的,因此患者應當多加注意。
2、治愈后不注重預防:腋臭的預防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腋臭患者應當注意飲食、精神等各個方面的預防。由于上述幾個方面引起的腋臭復發十分常見,因此患者朋友應當多加關注。
3、治療難:對于復發型腋臭來說與初發腋臭最大的區別當要數難治療這一點,上海虹橋醫院腋臭診療中心的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后,在精確查找致病因,微創大汗腺清除術、愈后預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形成了科學系統的治療體系,有效治療復發型腋臭。


傳統狐臭根除法,如腋部皮膚切除術、微波治療法、激光治療、電解治療、冷凍治療、吸脂治療、腋臭剝離術、腋窩抽吸術等等,其基本理論基礎是:破壞或清除腋下大汗腺,以達到根除狐臭的目的。但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由于腋窩皮膚有那么大面積以及汗腺分布和結構的復雜性,有約一半左右的手術達不到根除的目的。導致汗腺再度發生,患者再進行第二次手術,依此類推。另患者痛苦不已,傳統療法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 |
![]() |
微創大汗腺清除術 | 可視準確定位,用科技儀器將大汗腺(臭汗腺)徹底破壞并清除體外,使之不再分泌汗液。使腋臭從根本上得到治愈。 |
傳統手術 | 傳統手術治療創面達,痛苦大,需要住院,而且術后的大疤痕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煩惱和尷尬。 |
局部冷凍法 | 利用冷凍液對大汗腺進行深度凍傷,損壞正常皮膚,術后恢復緩慢,容易復發。 |
激光療法 | 利用激光對腋下汗毛孔進行炭化、封閉、燒傷面積大、術后痛苦大、留下大疤痕,療效又差,無法根治。 |
高頻電針療法 | 上世紀九十年代流行一時的一種方法,也是繼激光后又一種對汗毛孔封閉的療法。但因汗毛孔太多,無法徹底封閉。復 發率高,無法推廣。 |
酒精注射法 | 通過向腋下注射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汗腺萎縮,以達到治療腋臭的效果。該法最大的缺點是需長期注射,時間長,且注 射次數多,不僅痛苦,還留針孔。 |
藥物涂抹法 | 利用刺激性藥物,使腋下皮膚表面老化 ,皮層增厚,以達到不出汗而無味,但作用只是暫時的,不但無法根治,因為藥 物的刺激性,99%以上的患者都有皮膚過敏反應,刺癢難忍。腋下皮膚變黑,副作用大,藥物與臭味相互夾雜味道怪而重。 |









上海虹橋醫院 - 全國百姓放心醫院 地址:上海市虹梅路2181號(近吳中路) 咨詢電話:021-64659999 咨詢QQ:940609401 咨詢QQ:294243400
Copyright @ www.hqhospital.cn 版權所有 本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
滬ICP備07031951號 上海衛監:滬衛(中醫)網審【2010】第10031號